810 谁能算过老天爷!-《战国万人敌》
第(2/3)页
江淮两地对稻草、蒲草编织袋的需求量之大,几乎就是上不封顶,毕竟淮水也好,长江也罢,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抗洪抢险需求。
还有一些临时性的筑坝工程,编织袋填土作业,这就是最基本的。
所以汉国长期都在生产编织袋,库存量一直是有的,哪怕是在淮县,淮县大夫也从李解这里拿过去五六万只编织袋。
列国没有这个技术,也没有这个意识,再者通常稻草都是一把火烧了,鲜有像汉国这样作业的。
然后就是麻绳,麻绳本身就是汉国长期的拳头出口产品,销路非常好。
在傅城有大量的北方商人都用牛羊来交易麻绳,没办法,质量好产量大还能保证供应的地方,只有汉国。
最后就是人员组织经验,汉国的辎兵一般都是退役老兵带队,地方上就是勇夫、义从、民团等等队长级军官。
因为要负责地方治安和水利工程,甚至秋收春种,都需要专门的人盯着田间作业,防止有人蓄意破坏农业生产,野外临时搭建帐篷,都是日常需要训练的科目。
高组织且又有专业性,这就使得汉军完全不慌,几万人一个批次来安置,这活儿几年前就干过了,有经验。
就算临时有点忙乱,也不怕,抽出吴钩就是砍,砍死几个闹腾的,什么都摆平了。
汉军不慌,卫人也有点不慌,慌的人是谁?
是鲁人、曹人、戎人、宋人甚至还有齐人。
这一波气温骤降,对很多老人来说,记忆就不是那么美妙,每次遭遇这种古怪的反常天气,必然会有大量的减员。
经验教训和记忆中的恐惧,使得很多宋人、鲁人、曹人,都是一咬牙,跟着汉军大部队撤了。
留在济泗中上游,万一遭遇规模性的雪灾,那就是死全家,不用多想的。
整个泗水两岸,真正靠得住的,只有薛城、傅城外加半个沛县。
傅城囤积了大量的煤球、煤饼、煤块,几个仓库旬日作业,防止明火,为的就是能够保证,这个冬天的燃料供应能够跟得上。
至少要满足五十万人的用量,就算不一定用的上,但日常储备是照着这个数量去运作的。
整条泗水、邗沟、淮水,往往在十月份开始,然后整个冬月、腊月,都是在跟燃料过不去。
煤,是汉国最大规模的开采业,比采石业还要发达,几乎只要发现易开采的浅层或者露天煤矿,都是直接大部队跟进。
夷虎人为什么现在这么太平?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