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五章 青山干柴再燃日-《大宋好时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!”

    杨浩恍然,看样子范仲淹对同僚还是相当照顾的。

    “邓州地处中原,气候更温暖舒适一些,有利于您安养。”

    尹洙微笑道:“希文也是这么说了,而且老朋友相见,把酒言欢,心情也会舒畅不少。”

    这倒确实。

    庆历新政的失败对这些老臣们的打击不小,心情抑郁在所难免。

    范仲淹之所以早早病故,除了不断调任迁居折腾之外,与心情恐大有关系。

    “范公,他…还好吗?”

    “信中所言,一切安好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好!”

    “我都听希文说了,你…去送过他?”

    “是!”杨浩没有否认,大方承认了自己的倾向与态度。

    “我就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尹洙好似想明白了一件事,哈哈笑道:“郎君逾墙走,满东京都在说你气走了范希文、韩稚圭,却甚少有人懂你的良苦用心。”

    “总算诸位没误会,否则小子……”

    杨浩讪讪一笑:“当时那般情况,唯有出京,暂避锋芒,以求自保。老话说得好,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”

    “青山倒是在,可是…可有机会点火烧柴吗?”尹洙叹息一声,似乎对前途一片失望。

    兴许这也代表了大部分革新臣子的心态,改革这种事,失败了便再难有机会。

    没有因此获罪入狱,甚至身首异处,还真的谢谢大宋历代厚待文官的传统,以及杨浩等人的及时的提醒。

    “青山既在,热血犹存,怎会没有机会?”

    “真的吗?”尹洙眉目一动,经不住有些激动。

    “当然!”

    杨浩信誓旦旦道:“师鲁先生安心,此去邓州也千万叮嘱范公,好好保重身体,大宋……还需要你们。”

    尹洙心头一震,如果这话是从旁人口中说出来,他只会当作是安慰言辞。

    但杨浩说来,但凭直觉,尹洙便有种莫名的信任与期待。

    “三郎,当初你是不是早就察觉,新政会是如此结果?”迟疑了半天,尹洙还是问出了这个困扰他许久的问题。

    虽然有些冒昧,但他还是想要问问,否则…也许再就没有机会,他不想临死之时仍旧心存疑虑,留下遗憾。

    “这个…”

    杨浩略微沉吟,低声道:“其实诸公改革弊政之决心,态度,甚至某些措施都没错,但是……”

    听到转折词,尹洙立即提高注意力,静静细听。

    “但诸位有些操之过急,而且做法过于激烈……”

    杨浩道:“变法改革,当无所畏惧,从中从快,这是古来教训,倒也没错。但并非一成不变,也要根据情况,区别对待。

    而今并非秦孝公时,天下纷争,你死我亡之际,大宋也算是朗朗盛世,但骨子里却脆弱的厉害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不可急切,不可下猛药,当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尹洙默默点点头,悠悠道:“也许吧,可…哪一项都是不可少的,否则何谈革新?”

    “但操之过急,且诸夺条目侵害权贵、士大夫利益,打击面太宽,反对的声音自然一浪高过一浪。”

    杨浩道:“兴许有人会说,官家为何不坚持一下,为何要听那些谣言?”

    “官家也有难处。”尹洙叹了口气,默然无语。

    “是啊,很多人都忘了一件事,官家与百官是一体的,太祖朝开始,皇家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。”

    杨浩道:“操之过急,侵害到一些人的利益,而他们的利益与官家绑在一起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……”

    尹洙何尝不知道,尤其是杨浩细说之后,越发清晰。

    “所以,必须温和行事,徐徐图之,否则所谓革新弊政,到最后就会成为动摇社稷……官家岂会支持?”

    “可是…无论是雷霆手段,还是徐徐图之,该反对的还是会反对,有何区别?”尹洙有些疑惑,更觉前景黯然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不解决,一切都是空话,无论如何,革新似乎都会失败。

    难道注定失败?错了吗?

    胸怀抱负的革新老臣哪里肯服气?

    “有……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”

    杨浩道出那句曾说给赵祯的话,悠悠道:“具体说来话长,不妨请先生拭目以待。”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尹洙默默琢磨着杨浩那两句话的意思,虽然好奇,但没有再问下去。

    “请先生务必保重身体,范公亦如是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